“选题新颖度”是课题评审最重要的标准。选题使盲评专家获得对申请书的第一印象,如果选题是新颖的、前沿的,往往专家就有兴趣继续往下看。如果是已被反复研究过、缺乏创新性的选题,一般会被直接淘汰。 同时,如果申请者没有“问题意识”,申请书未列出需要研究的问题,也会直接出局,所以课题的选题一定要凸显“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指选题与现实当中的某些问题是直接相关的,研究目标和应用价值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灵魂,一定要在一开始就提出问题,把自己的研究问题置于申报书最显眼的位置。(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法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姜世波)
在读博期间,各种理论体系的掌握,各种方法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能把各种理论都掌握了,把各种方法都弄扎实了,那么在参加工作以后,我们就只需要去寻找合作者即可,这个花费的时间精力就会少很多。如何规划学术生涯呢?我们也可以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比如,参加AOM举行的一些关于职业发展制度的讲座。另外,我们还可以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组织。有一个学术会议组织就做得非常成功,它会专门针对女性做一些讲座。比如,女性应该怎样发展自己的学术生涯,怎样平衡家庭、小孩、丈夫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等。这样的讲座,会为我们后续的学术生涯提供一些帮助。(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海外学校的学术能力培养机制》,专家:贺小刚)
一个题目能够立项,说明该课题所研究的东西是有深度的,可能不是单一、浅显的尝试,而是从不同层面进行研究,以此体现研究的厚重性。比如“立场系统及其表达手段与功用研究”,该研究维度可能实质上是研究立场表达话语或功能,但题目很高大上,有“系统”“表达手段”,还有“功用”,兼具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再如“横向作用和纵向发展”“共时分布和历时演变”以及“共时分布和历时源流”这三个研究维度既有横向也有纵向,既包含共时分布,还有历史的发展,从而体现出一定的动态发展。以上维度均打破研究的单一性,体现出了一定的厚重性。(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语言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姜峰)
第一点是选题价值要鲜明,即申请者将课题的实践价值、理论价值论证得很清楚。第二点是研究问题明确、聚焦。第三点是文献综述比较充分。有的时候,如果专家对该领域不够熟悉,那么评审时就会认真阅读你的文献综述,看看你有没有通过综述将所在领域的研究现状说清楚。如果他觉得你的综述还不充分,还需要他自己去花时间再去搜文献,了解该领域,那这可能就会成为你这份申报书的一个缺陷。第四点是研究思路需要论述清晰。第五点是研究方法适切。第六点是研究内容详实。第七点是研究创新突出。第八点课题团队强大。第九点研究基础良好。第十点是参考文献权威。(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教育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薛海平)
在国外,学校会为博士生设计很多课程,包括方法课程、理论体系课程、论文写作课程等,通过这一套体系来教博士生如何做研究。但如果两年后,还是没有通过考核,那么只能被淘汰。如果通过了资格考试,则可以双向选择导师。不仅可以选择一个导师,也可以选择两个导师来共同辅导。导师也会给学生建立约束机制,比如某个导师感觉这个学生不是特别好,但还想给他们一个机会。可能就会让他们去参加会议,但是不会给他们报销全部费用。参加会议可能要1000美金,但是只能报销500美金或者800美金,另外一些需要博士生自己出,通过这种机制来进行约束。(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海外学校的学术能力培养机制》,专家:贺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