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利用课程论文,在上课时做到教学相长,这是一个拓宽选题思路的好途径。比如我会在上课用到的讲稿里面进行一些批注,这些批注是在授课时或课下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在我看来,在思想碰撞时迸发出的灵感,很可能会产生论文选题。大家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这些“灵感”,课程论文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磨刀”机会。还有一点很重要,要重视会议征文。每一次会议征文都会给出特定选题,这些选题往往也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重要选题。大家可以把它当作命题论文来写作,并在自己相关的领域中进行细化与构思。(摘自经济学论文写作与发表在线研修班《从课程论文到权威期刊——如何将前沿理论与中国经验相结合?》,专家:王明)
投稿信是对我们自己论文的总结,同时也希望把论文的亮点呈现给所投期刊的编辑。在写作投稿信时,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一般需要涉及如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立意,简明扼要地表述这篇论文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即为什么要写,该研究为什么重要。第二,说明我们是长期致力于这个领域研究当中的,目前已经进入到哪些研究领域和范畴,得到了哪些研究性的成果,以此说明我们的研究是有一定前期基础的。第三,如果申请了比如国家的社科类的项目、人文教育部的项目以及相关的项目,都可以在投稿信中有所提及,这能够让编辑对我们的学术研究背景和学术水平产生更为清晰的认识。(摘自科研工匠第40讲《期刊论文投稿解惑与写作建议》,专家:崔丹)
首先,一定不要焦虑。很多人都会产生焦虑情绪,焦虑是很正常的,但在焦虑时进行写作,很容易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情况,最终难以完成研究。其次,要允许失败。我们在最初进行研究时会有一个大致的设想、预期,然后希望通过未来的研究来实现。但是,我们也要能够认识到,无法达成最初的设想其实是件很正常的事,要能够接受这一点。最后,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对审稿人来说,工作量是评判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如果你的工作量达不到要求,那么论文是不可能发出来的。因此在将论文呈现给审稿人的时候,要确保自己的工作量已经足够了。(摘自经济学论文写作与发表在线研修班《从课程论文到权威期刊——如何将前沿理论与中国经验相结合?》,专家:王明)
一般来说,审稿人首先会在审稿意见中对收到的这篇论文进行总结,比如写清该文的主要研究结果,以表明他没有看错论文,已理解该研究究竟在研究什么。然后他会用几句话对论文进行总体评价,比如研究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具有新的研究贡献,以及创新性的情况。审稿人在写审稿意见时,一般会把这篇论文存在的大问题放到前面,最后再去说一些小问题。如果审稿人认为论文中大问题特别多,而且很难在短期内解决的话,那么,他极有可能再审稿意见中做出“退稿”的决定。如果他认为论文不存在什么大问题,都是些小问题,那么这篇论文可能很快就会被发表。(摘自科研工匠第148讲《编辑教你写论文:论文刊发前后的注意事项》,专家:周国梅)
论文投稿后,首先会经过编委的初审。编委会大致浏览一遍论文,若觉得不适合在该刊发表,则选择“直接退稿”。若觉得合适,则考虑将稿件送去外审。那么,编委是如何判断的? 第一,论文的研究领域是否与本刊匹配。当浏览论文的时候,他需要去核对论文的研究领域是否与期刊匹配。第二,论文水平是否与本刊匹配。比如向一本非常有声望的、影响因子非常高的期刊投稿,但是编委收到论文后觉得水平一般,可能直接退稿。第三,是否符合期刊投稿要求。每本期刊都有自己的投稿要求,比如字数限制、格式、参考文献等。如果该刊只发表5000字以内的论文,但是我们写了1万字,即使他觉得论文的研究领域、水平都与期刊比较匹配,仍可能会将论文退回,要求尽量缩减字数。如果办不到,可能就难以再投该刊了。(摘自《编辑教你写论文:论文刊发前后的注意事项》,专家:周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