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大家积极参加培训及讲座,但这里的“积极”,不是说要参加很多场,而是要适当参加。因为申报书评审有一定标准与规范。如果你不参加这类培训,不了解规范,仅依据模板来写,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许多写作策略或方法并不是写在纸上的,如果单看模板,那么要点就是那几个,写成什么样好像都可以。但其实申报书的评审标准不是这样的,通过培训,主讲人会根据以往的申报经验或者科研工作时审阅课题的经验,给我们提出一些行动方案。 当然,参加的培训要与自己申报项目匹配,比如申报国社科,那就参加国社科的培训,因为社科、自科或者省级项目的申报书写作要求不同,且潜在规则(评审规则)也肯定不一样。(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优秀学员成功案例经验与分享:如何申报管理类国家社》,专家:周莉清)
申请书的排版、文献格式、行款格式、错别字、标点等,都能体现申请者态度是否认真严谨。首先,字体大小、行间距、全角半角很重要。有些申请书很干净,专家能从中判断申请者做学问是否细致、认真、严谨。虽然申请书排版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是一般默认字号为小四号、行间距为1.25倍,这个格式比较合适。此外,大家可以把重点语句进行加黑加粗。因为专家没有时间逐字逐句地审读,往往只关注你论证的重点问题。其次,标点符号的问题也需要大家注意。比如括号里面是中文的“一二三”,那么括号外面就不需要带逗号了,但是有的人习惯在括号外还要带逗号,这就不符合规范。(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法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姜世波)
照排中心核红完毕后,编辑会将纸质稿邮寄给作者,然后作者在稿件上用红色笔进行最终校对。标注完后寄回,最终期刊编辑部在确认该论文得到作者本人校对,没有任何问题后,才会印厂出刊。大家在进行作者自校时,一定要核对好自己的单位及署名,如目前的工作单位或者在读博士的培养单位。上述信息有时候会出现重叠或交叉的情况,所以一定要明确自己所在单位,否则在博士毕业、资格论文审核时,就会出现问题。此外,还要考虑到将来在学校进行职称评审时,第一单位或第一单位第一署名等非常细致的要求。希望大家明确,要用这篇论文来解决自己怎样的实际问题。如果标注不清,一旦见刊,作者再去要求所投的学术期刊为其出具证明就会变得比较困难,因为这并非他们的责任。(摘自科研工匠第40讲《期刊论文投稿解惑与写作建议》,专家:崔丹)
首先,要做主流的研究,小众的论文不好写也不好发,可能连审稿人都找不到,因此不要去做太冷僻的研究。其次,要研究一个“好”问题。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培养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以理论看现实”和“以现实看理论”。比如,研究“当前中国的某一现象是西方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就是“以理论看现实”,即研究现实问题。同样,研究“西方经济学理论于中国出现的水土不服问题”,就属于“以现实看理论”,即聚焦理论困境。再次,不要讨论过于宏大的问题,过大的问题往往会出现数据难以衡量或作者个人能力不足等问题。最后,切忌过度追求理论创新,不要轻易否定一个理论,也不要轻易尝试建立一个理论。(摘自经济学论文写作与发表在线研修班《从课程论文到权威期刊——如何将前沿理论与中国经验相结合?》,专家:王明)
一般来说,中英文参考文献控制在30~40篇即可,具体数量要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视情况而定。如果我们研究的是国内的问题,做的是横向比较,那么可能就不会过多引用国际文献,最多用于背景性参考,这种情况下,参考文献大概控制在20篇左右即可。如果我们的研究涉及国际、国外的比较,那么相对来说参考文献要多一些。据我个人经验,参考文献最好使用近年发表的新文献,近3年的最好。如果引用当年发表的文献,要注意一下期刊水平。另外,比较经典的文献也可以引用。如果该文献在近10年的引用量非常高,而我们又觉得该文献是足以支撑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的,甚至说足以作为本研究领域中奠基性的研究,那么也可以引用。(摘自科研工匠第40讲《期刊论文投稿解惑与写作建议》,专家:崔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