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把碎片时间具体到一定的天数,而且天数要相对短。比如,一周时间完成初稿。第二,要有强化规范意识,形成自己的表达风格。即控制重复率,尽量用自己的话去表述观点。第三,用好方法工具。写论文的时候,尽管前期我们已经看了大量文献,但是真正落笔的时候还是会出现问题。原因可能是读书笔记里记载不全面,或者思维导图里未提及,或者说有细节的东西不知道怎么去描述。这时候就需要快速复习一下原来搜索的结果,或者换一种方式来找寻搜索的东西。最关键的是需要整理一下文献,分析现有观点的共同点或者不同点,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只有做到这一步,我们才有可能得到编辑、导师甚至外审专家的认可。第四,要有突破瓶颈的方法,即不仅要迁移,还要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这个是我们写论文最基本的一个关键点。(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正文写作的准备、内容与话语》,专家:何义珠)
现在很多老师的研究属于跨学科。不过,在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门类当中,目前还没有交叉学科。但是,在教育部的人文社科申报当中,已经有交叉学科了。如果国家社科基金没有交叉学科,一旦自己的课题出现了跨学科,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话语体系、言说方式以及思维方式进行选择。我们的话语体系、言说方式、思维方式接近哪个学科,就选择哪个学科。或者说,我们的话语体系,应至少符合某个已经形成的研究领域的话语体系,这样才能够得到某个群体的认可。不要觉得某个学科竞争力小,就填这个学科领域。如果在这个学科,我们的言说方式不被认可的话,评审是不给通过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提高人文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成功率?》,专家:庄玮)
如果论文格式存在明确错误,就会引起期刊编辑的质疑和反感。例如期刊要求引用为APA格式,收到的稿件却是MLA格式,这时编辑就会开始设想,是不是投稿人根本就没考虑这本期刊,只是海投,不然怎么会有如此低级的错误。诸如此类的低级错误,也会给期刊编辑留下极为不好的第一印象。国内的文献格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统一,但国外的格式非常多,最常用的是APA格式和MLA格式,此外还有芝加哥格式和哈佛格式等等。包括文献格式在内的不同期刊的格式区别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期刊的格式要求,让编辑觉得稿件是有针对性的,而不是随便乱投的。如果出现格式错误,期刊编辑就会怀疑——你的稿件可能是给其他期刊投稿的同时,顺便投到这里的。(摘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系列讲座《音乐学科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在线研修班(阿坝师范学院)》,专家:李嘉)
许多课题申报者会忽视申报书的破题环节,即一上来第一部分就直接写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但是课题评审并不是课题申报者,仅仅通过课题题目,课题评审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课题的关键信息,或者不能完全一下子理解课题的选题,特别是课题申报者为何研究某一选题。例如《基于授权模式的国有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机制研究》这一课题,如果课题评审不是研究这一方向的,那么他就不理解“什么是授权模式”,甚至还会将其理解为“管理学中权力的授权”。因此在课题申报书中要格外关注破题环节,以减少对选题的误读。(摘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系列讲座《艺术学教育部项目申报书论证与撰写在线研修班(福建工程学院)》,专家:王秀伟)
有趣且有用的选题主要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选题新颖,能够出人意料。第二,能够令读者从中获益,即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相关从业人员,都能够从论文中获得启发,进而有所作为,并对相关研究领域产生影响。第三,易读性强,即论文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和顺序性。想要获取有趣的选题,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第一,从自身出发。我们可以博览群书,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差距,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合适的选题切点入。第二,找到合适的期刊、杂志。为了获取有趣的想法,我们可以尝试寻找合适自己的期刊并从中汲取灵感。(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编辑视角下的论文写作与发表策略》,专家:Ilan A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