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已经基本脱离了需要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这就需要我们拥有自己的研究团队。因为评审专家们都会考虑你是否能够完成这个项目,他们会通过你的前期基础和你的团队作出判断。当你想去“抓人”组建团队时,会发现很多人自己也要申报。甚至有些老师,除了自己,一个团队成员都没有,最后当然没有申请下来。所以,我们还是需要有自己的团队,哪怕只有一两个成员,分工明确即可,而不是说找了一些人来“凑数”。因为后面在课题中期检查时,是根据分工来分别介绍成员究竟完成了哪些工作,这些内容是要写清楚的。(摘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系列讲座《音乐学科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在线研修班(阿坝师范学院)》,专家:姜霞)
在精读文献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知名学者和他的团队。筛选一些高质量期刊中知名学者、他们的合作者(co-author),或是他们团队的论文,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盲目阅读。因为他们大致的研究方向、要研究的问题,基本都是固定的。他们的研究成果,一定是这一特定领域或方向中最顶尖的。这样一来,我们去读这些论文,就可以从大局上把握整体的研究方向。同时,在读这类高质量的论文时,要注意看里面的引用,这样我们就能够发现作者喜欢看哪些其他作者的论文。当我们大量阅读某一个领域的文献后,就会慢慢发现文献背后的研究脉络。为使文献脉络更为清晰,还可以使用树形结构图,将这些文献间的引用关系画出来。(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在线研修班《教育学文献阅读、整理及总结》,专家:欧阳璠)
大家在确定课题选题时,可以尝试从课题指南中去寻找有价值的研究。以国社科为例,课题指南里面其实细分了很多类别,比如艺术基础的理论、戏曲/曲艺.地域文化关系研究等,都是和我们音乐学相关的、具有理论意义的研究。从所申报课题每年的申报指南中还能够发现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比如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戏曲演出研究、数字化保护、影视戏剧,等等。将戏曲与文旅融合相结合,也符合近几年国家倡导的大方向。如果认真阅读课题申报指南,大家可能还会发现诸如音乐学科体系、断代史、话语体系等研究,这些研究同样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摘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系列讲座《音乐学科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在线研修班(阿坝师范学院)》,专家:姜霞)
精读文献的第一个目标在于,我们能够用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准确地概括出论文的创新点,并总结出论文的优缺点。比如,作者的证据支持是否合理充足,是否具有创新性等。很多人精读一篇文献,是希望掌握其中的研究方法、算法、实验设计等核心内容,并拿来为“我”所用,这其实是精读文献的第二个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反复精读,在必要的时候甚至需要“复现”(Reproduce)。精读文献的第三个目标在于,当我们大量阅读某一领域的文献后,要能够准确概括出这些文献的差异。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相似的观点、启示汇总,将相反的观点列出。(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在线研修班《教育学文献阅读、整理及总结》,专家:欧阳璠)
很多人会觉得做哲社科类项目,如音乐类的项目,好像就仅停留在纯理论层面上,比如促进对本领域、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发展,但似乎很难说清有什么应用价值。举例来说,我发现当前鲜有研究者从某一方向来围绕四川某地区展开研究,而我打算就此去完善相关理论体系等,这些都属于学术层面的价值,但从事这类研究完全没有实践意义吗?其实也不是这样的,自己所研究的一些问题,可能会和各种政策文件挂钩,比如非遗保护等等。现在国家倡导非遗和文旅的深度融合,而我们的研究是否能够为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是否能够提出一些相关对策、建议?照此思路,便能与现实应用间产生一些联系,进而能够说明我们的实践意义。大家可以通过结合现实背景,尽量去找一些政府的对策文件等来阐释实践意义,让我们的研究意义更为充分。(摘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系列讲座《音乐学科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在线研修班(阿坝师范学院)》,专家: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