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及时去把握研究中的空白领域,抢占先机。以《当代非洲原住民运动研究》这一项目为例,我们知道,非洲文学并不是在2021年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才开始受到关注的,早在前几年它就已经开始热起来了。以国内外国文学研究来说,朱振武教授获批的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以及袁筱一教授立项的重大项目《非洲法语文学翻译与研究》都非常具有代表性。但是,非洲的语言远不止英语和法语,还有很多小语种的语言。既然如此,我们的小语种老师也可以做类似的研究,这就是新的研究领域。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提出来,然后把研究思路、内容设计好,那么它本身的学术价值就是不容置疑的。(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外国文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陈靓)
“一眼可见”就是让别人一看标题就知道你在研究什么问题,“一眼可知”就是让别人知道你研究的这一问题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一般而言,编辑拿到一篇文章会习惯性地先看文章标题,然后再看摘要、关键词、文章结构、参考文献。所以,拟出一个足够精确、能够展现自己的切入点、“思维有高度”“学术有深度”的好标题,同时也让编辑眼睛一亮的标题,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一篇微信热门推文题为《我的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实际上,这篇文章出自清华大学的刘瑜教授,原标题为《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同一篇文章,只是换了一个标题便吸引了很多人关注。当然,我们的学术论文标题虽然不能起得像网红文章,但也要下足功夫,学会怎样写好标题,不能一带而过。(摘自高校教学研究论文写作与投稿线上研修班《从编辑的视角看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专家:王小梅)
课题选题要注意全局和局部、宏观和微观以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些一般性的关系。举例来说,霍米·巴巴所谓的“第三空间”,其实就是一个框架,其中所蕴含的就是一种动态生成的一个过程。所谓的“过程性、动态性”,它在不同的语境或文本中都有不同的呈现。对于带有诸如这种“主义”的特点,或文化、文学特点,甚至可能还包括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底线思维等。以底线思维为例,我们可以从一篇精雕细琢的文本中,去看一个战略家、领导人是如何看待某件事的,这或许也能成为我们课题选题的切入点。(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外国文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陈靓)
完成一篇科研论文要选用适切的方法,注意论文的写作规范与方法意识。研究方法其实和教师的授课方法是一样的,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切的方法。例如教育研究的方法具有多元性,有思辨、实证、演绎、归纳等等。虽然方法多样,但需要注意的是,所选方法一定要和研究问题相匹配。以前的高教研究较为注重思辨研究,但是现在有了一种新趋势,即使用大量的实证方法,甚至出现一种“数据至上”的倾向。因为现在年轻教师的数学功底、外语功底都非常好,有人为了“赶时髦”,动不动就要用知识图谱分析、可视化分析,数学公式、建模等。新兴的实证的研究方法固然重要,但是也要警惕“数据至上”的倾向,要科学的看待实证研究。(摘自高校教学研究论文写作与投稿线上研修班《从编辑的视角看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专家:王小梅)
学术研究不能只看自己学科的文献,还应关注其他相邻学科。这才是所谓“守正”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有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那么无论是写论文还是进行项目论证,都会有很精彩的表现。大家需要不停更新自己的研究,做到系统性和汇通性。以中国文学为例,它一直强调汇通性的视野。比较文学也并不是一个方法论,而是一个主体论。汇通性应该进入到每位学者自身研究素养的培养当中,也应该进入到我们平时的文章阅读,乃至知识结构完善的战略过程中。这样一来,不仅我们的研究成果、思路会得到更多认可,同时也能够对我们日后的学术规划进行很好的展望。(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外国文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陈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