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本文的研究问题)目前学术界还未达成统一认识。一些学者认为......(与本文相反的观点)。尽管......(本文的研究问题)受到了学者们关注,但通过文献回顾现有文献可以发现,......(本文的研究问题)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回答。” 这一句式,来自于王振源等学者的《非工作时间在家办公对工作家庭冲突及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这篇文章,作者首先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之后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批评,也即“然而,非工作时间在家办公究竟会促进还是破坏员工的工作家庭平衡?目前学术界还未达成统一认识”。然后,便列举了与本文研究相反的观点,并提出“尽管非工作时间在家办公对员工工作家庭平衡的影响受到了学者们关注,但通过回顾现有文献可以发现,非工作时间在家办公对员工工作家庭平衡究竟有何影响?其影响过程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回答”。随后,作者便继续说明了研究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最后才推导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 这类句式适用于已有文献对某一问题还未形成统一认识的文章,相对来说,操作难度比较低。(摘自《文献综述的四个模板句式(下)》,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2月04日)
在写作“结论”部分时,有几个关键的写作重点值得注意。首先,作者应该强调自己的研究结果的原理、与以往研究的联系和差异,指出自己的发现对学术界和实践的意义。其次,对不足和局限性要诚实面对,探讨可能的原因和改进方法。第三,作者需要展示对研究结果的深入思考,结合理论和实证数据,对比研究结果异同及其原因。最后,作者应该界定研究结论及其范围,给出科学依据,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潜在的发展空间。(摘自《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教程》,作者:Barbara Gastel、Robert A.Day,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1月第2版)
这里的“超常”,可直接理解为“超越常人”。这一现象不具有负面意义,而是指那些客观存在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值得提倡的“超前”现象。正因为其“超前”,奔走在时代前列,所以它与同时代更为常见的寻常现象相区别。同时,“超常现象”不是“不正常现象”,所以不将其归为“消极型/破坏型现象”,而单独作为一种问题情境。 比如,为了救亡图存,近代很多中国人选择出国留学。在留学生群体中,有一些人先后或同时留学两个及两个以上不同国家。这就是一种超常现象。首先,为了救亡图存而出国留学,涉及民族大义,是一种积极现象,值得提倡。其次,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民生凋敝,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条件出国而且能去多个国家留学的中国人,更为难得,他们都是时代的弄潮儿。研究这一群体,有助于深化理解“近代留学”这一历史现象。(摘自《C刊论文“现象”研究的七种问题情境)》,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2月1日)
跨学科研究的研究问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复杂性,即研究问题需要不止一门学科的见解;其二是焦点性,它需要是两门或多门学科的焦点 即研究问题需要有至少两门学科的作者做过相关研究,写过相关论文。跨学科研究需要界定研究问题范围,此时要避免两种极端:一种是把问题设想得太宽泛,以至于难以把控,另一种则是把问题设想得太狭隘,以至于不是跨学科问题或问题无法研究。对于研究者来说,提出适宜的跨学科问题有以下两个标准:一方面,它必须是开放式的,并且非常复杂,单用一门学科无法处理。另一方面,它必须在跨学科意义上值得研究,意思是来自至少两门学科的作者已就该主题或至少该主题某些方面撰文。(摘自《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作者:艾伦·雷普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
有效的访谈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作为访谈的主导者,访谈者需要在访谈时把控好访谈的方向和节奏,保证访谈的顺利开展。很多时候,访谈者和受访者会有相似的经历,此时访谈者会将这类经历以坦率、私人的方式与受访者进行分享,鼓励受访者去继续重构自己的经历。然而,访谈中过多运用这种方式会扭曲访谈,而且会将受访者自己的经历分散、转移到访谈者身上去。当访谈者过多分享自己的故事时,受访者可能会很不耐烦甚至停止讲述。因此,作为访谈者,一定不要过多分享自己的经历。(摘自《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作者:埃文·塞德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