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民族志研究中,各种潜在的伦理准则贯穿并作用于民族志研究的各个环节。而在田野调查中,这些准则变得更为突出,它们覆盖的范围包括从知情同意到进行严密精确研究的整个过程。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许可,民族志学者必须正式地或非正式地寻求同意来进行他们的工作。二是诚实,在民族志研究中,欺骗的技巧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合适的,民族志学者对待他们的工作必须诚实,要解释他们计划研究什么、怎样进行研究。三是信任,民族志学者需要得到跟他一起工作的人们的信任来完成他们的任务,一个建立了信任契约的民族志学者,将会明白研究中的任何一个群体或项目的多层含义。四是化名,化名的使用是隐瞒个人身份,保护受访者免受潜在伤害的一个简单办法。(摘自《民族志:步步深入》,作者:大卫·费特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结论部分是对归纳思维的训练,通过把本研究结果与已有文献相结合的方式,推断出一定的结论。好的结论部分通常包括以下要素:(1)对重要研究发现的概述。(2)依据现有研究对本研究发现的思考。(3)本研究对当前理论的意义。(4)对未能支持或只是部分支持假设的那些发现进行深度剖析。(5)可能影响结果有效性或概括性的各种局限。(6)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7)本研究对专业实践或应用的意义(这条可有可无)。也就是说,在结论部分仅仅重述自己的研究发现是不够的,而是需要逐个审视每一条假设和研究问题的状态。所有推理要尽量建立在数据资料的基础之上,并看看能否沿多种路线找到同一结论的证据;最后,考虑已有文献中其他解释的优点和缺点,注意比较本研究数据资料和结论与他人贡献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摘自《顺利完成硕博论文:关于内容和过程的贴心指导,作者:克叶尔·埃瑞克·鲁德斯坦,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第3版》
有的作者注意到了过渡段的重要性,在写作中也有意识地呈现过渡性内容,且篇幅上也较为得当,然而实际写作内容却较为宽泛,仍是介绍一些研究主题的基本情况,没有写出最应当提供的引出下文的依据,导致过渡段内容可有可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比如,研究“后疫情时期医学院校智慧教育实践困境”的这篇论文,在介绍“现实困境”时,过渡段只写了“后疫情时代我国医学院校智慧教育实践尚面临挑战”,当然,这样写是表明了这部分要写“挑战”“困境”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了指引,但是“面临的具体挑战”是什么却未介绍,也没有为下文要写的4条困境提供解释,没有写清楚这些困境的来源,这些困境是否有理论依据,是否只是主观论说,并未明确,由此容易留下逻辑漏洞。(摘自《论文“过渡段”写作的常见问题与实用指南》,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月15日)
这一条比较好理解,就是对课题主题进行缩小或放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论文的研究问题,完成论文选题。当然,本条说的“缩小/放大”,可以只缩小,也可以只放大,还可以既缩小又放大。 比如,围绕课题“我国高新企业全球供应链中断风险管控研究”,课题组发表了一篇论文,叫《全球供应链外部中断风险缓释机制分析——数字贸易的视角》(《经济纵横》2022年第7期)。从名称上看,课题名称里写的是“我国高新企业全球供应链中断风险”,论文名称里写的却是“全球供应链外部中断风险”,后者比前者范围更大,论文选题使用了“放大”策略。再如,有个课题叫“子女教育与社会阶层再生产研究”,课题组发表的论文中,有一篇叫《家庭资本对大学生成长型思维水平的影响》(《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第3期)。论文名称里的“家庭资本”和“大学生成长性思维”,显然是对课题名称的“社会阶层”和“子女教育”的进一步缩小,而且是在两个地方进行了缩小。(摘自《从课题中提炼论文选题的十种方式》,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月17日)
整体而言,进行跨学科文献检索比学科文献检索更难,原因有以下四点。第一,确有更多领域要覆盖关于“要覆盖的领域”,跨学科研究者研究的问题比单门学科学者研究的问题更复杂,也往往更宽泛。因此,确实会有更多文献要检索。第二,跨学科研究者会有受到学科专家所言误导的风险。第三,跨学科研究者必须将每门相关学科的见解和理论置于其独特视野的背景中。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认识每门学科的基本要素,而且要根据这些要素更全面地阅读每门学科的见解和理论。第四,图书馆和数据库的编目方法对跨学科研究者不利。因为它们是按照学科界限编排,而不是根据现象、概念、理论类型和方法等综合性名目。这种分类系统使得按照现象名称进行的检索困难重重,因为不同学科用不同术语描述同一现象,而跨学科研究者必须识别每门感兴趣的学科所使用的相关术语。(摘自《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作者:艾伦·雷普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