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是确定文章取舍的标准,也即文献的筛选。文献筛选有两种方式:第一种筛选方式主要是从实用角度出发的。这种方式被用来大范围收集相关文献,这些文献涉及的主题是相关的,所使用的语言是能够读懂的,发表在我们所尊崇的杂志上,并能及时获取的。第二种筛选是从方法学品质的角度出发,方法学品质指的是,为了达成目标,一项研究被设计和执行的优良或科学程度。越是高质量研究越符合严格的研究标准。用这种方法可以缩小文献检索的范围,挑选出高质量文献。当然,最有效率的检索是两种筛选方式结合。(摘自《如何做好文献综述》,作者:阿琳·芬克,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在已有资料中随机抽样,说的是三级编码结束后,从用于三级编码的文本资料中随机选取样本继续编码,确认有无新的范畴出现。如无,则说明研究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由于用于编码的文本资料类型或来源不同,因此实际进行随机抽样时,其操作也存在些微差异。 比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风险沟通的实践路径》一文,用于编码的文本资料是一些网络上搜集的英文案例文献。按照文献所针对的公共卫生事件,作者把上述案例文献分为6类。三级编码结束后,作者从这6类文献中,分别随机抽取2份作为检验样本,继续做三级编码,没有发现新的概念和范畴。当然,在实际操作时,该文还把编码结果和模型交给了两位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得到对方的肯定,说明理论模型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摘自《扎根理论方法信效度检验的五种方式》,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2月15日)
跨学科研究者一般需要对方法有较多认识,即不仅要识别和检验有贡献的学科见解之间的联系,而且要确定何时以及是否运用定量法或定性法,或两者并用。整体而言,从事基础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者应该开明对待这两种方法。当前,定量与定性的区别变得越来越模糊。譬如,注重无意图动因的自然科学理论有如关于疾病的微生物学说或细胞学说,其本来就是定性的。而诠释学的学者普遍会通过使用“绝大多数”等字眼而不是具体的百分比。研究者必须对决定与问题相关学科的理论有个大致了解,同样也需要了解那些学科所用的研究方法。(摘自《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作者:艾伦·雷普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
文献批评可以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层面展开。不过,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层面去做文献批评,虽然看上去很好理解,但真去找一个跟以往研究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其实并不容易。相比之下,从研究内容层面去找文献批评,则属于“看上去难,实际更适合普通作者”。 一方面,任何文献批评都是对已有研究(文献)现状的评价,普通作者对现状的准确把握,离不开对研究内容、文献内容的整体理解。另一方面,即使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层面做文献批评,也往往首先需要领会已有研究的内容及其观点。只有对内容及其观点有所质疑,才会进一步思考为何内容或观点会这样,最终引出对已有研究视角、已有研究方法的反思。(摘自《借助文献批评寻找空白创新的八个策略》,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2月19日)
论文写作可以像写侦探小说一样进行。首先,通过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研究问题来增强论文故事的“悬念感”。其次,通过设计一个跌宕起伏的研究过程来凸显论文故事的“惊奇感”。再次,通过呈现一个明确有力的研究结论来使读者获得“满足感”。最后,通过一个具有人情味的选题以及激情化的语言来强化读者的“参与感”。选题的人情味则是要从实践际遇出发,体现出你对生活、社会甚至是世界的反思,而同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引导着读者参与进来,与你一起分析、解答问题。而激情化的语言则是指把理性化知识来进行感性化表达的“冲动”。(摘自《像侦探一样写论文:讲好论文故事的“四感”》,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