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献回顾的过程中,不论其他研究者使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我们都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自己的研究议题上。假如我们计划进行实地研究,比如说是关于“异族通婚”,可能会从有关这一议题的现有研究发现的结果中形成自己的见解。此外,先前有关异族通婚的实地研究结果对我们设计研究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献综述部分出现在研究设计之前,所以我们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一定要格外注意:向读者介绍清楚我们要从事的研究议题;有条理地罗列出我们从以往的研究者那里获得的有关这一议题的独特见解;洞悉在我们现有的知识范围内有关这一议题的破绽漏洞和薄弱环节,并加以修补完善;或者也可以标新立异一点,在文献回顾部分指出现有研究结果中与这一议题相悖相斥的观点。(摘自《社会研究方法》,作者: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在自身的学术背景下进行研究,比如理想情况下,我们的导师在这一领域有一定的专长,或者有一些已经发表的有关这一选题的文章可供我们借鉴参考。通过已经发表过的关键文章追踪这一选题的思路和研究这一选题有一些既定的方法可以采纳和调整。对某选题的“新”研究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式:比如用自己的研究方法看看是否可以复制前人的研究结果,或者验证自己的研究方法是否适用以往的研究。创新性可能有限,但这是一个独特的研究。此时,我们的数据或发现是具有创新性的,因为对这一选题的分析和研究方式与以往是不同的。或者是改变以往研究中的一个或多个变量(温度、位置、时间、速度等等)。或者改变研究对象,选择与先前研究不同的研究对象(当地社区的居民、我们的朋友或者自己所在学校的一部分特定的学生等)。或者以产品为基础,把研究结果应用到生产一个传单、海报、网站、玩具、设计中。(摘自《学位论文和研究报告写作技巧渐进式指南》,作者:斯特拉·科特雷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分组的依据可以是文献谈论同样的话题、遵循相同的认识论、使用相同的研究方法和相同的样本或关注相同的问题。绝大多数文学和理学的博士生会采用传统的文献回顾方式,而不是“基于事实”和分析的文献分组。这种诠释领域的传统方式往往会让人觉得太过主观。因此,对文献的分组订立清晰的标准是很重要的。在组内和组间很可能会发现一种模式或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可能是基于学科或编年的。例如,女性主义分别有关家庭、工作或教育的文献,每一个都可以成为一个很大的组,这些组可能依据第一、第二、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的中心思想形成一定的模式。分组和寻找模式对于开题报告中刚开始的文献组织工作很有帮助。(摘自《如何指导博士生学术写作——给导师的教学法》,作者:芭芭拉·凯姆勒;帕特·托马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第1版)
访谈者在第一轮访谈中的任务是,围绕当前的既定研究主题询问受访者,让受访者尽可能多地谈论其经历的背景信息。第二轮访谈的目的在于,集中了解受访者在研究主题范围中的目前生活状态的具体细节,力争尽可能全面地重构受访者在既定研究主题领域中的诸多经历细节,尽管想在这么多事件中获取某一经历的完整细节是比较困难的。在第三轮访谈中,让受访者反思他们自己经历的意义。尽管这方面的问题可能对受访者的想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这能揭示受访者的工作、生活和认知、感情之间的联系。(摘自《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作者:埃文·塞德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我们要对仿写有一个客观、中肯的认知,既得打破对这种写作形式的刻板印象,又要消除对仿写对象范文的过度“崇拜”。不要觉得“仿写”是一种投机取巧,进而对它嗤之以鼻,更不能机械模仿,陷入仿写窠臼。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身为科研工作者,致力于学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仿写”的意义和目的。将“仿写”放置于整个学术写作过程中,尤其对科研小白而言,它是对范文的模仿练习。其最终目的并不是追求一种完美的“复刻”,更重要的是对“仿写”过程的经历、体验。毕竟对每一位严谨的科研工作者来说,研究成果不会止步于高质量的“仿写”。即便下笔成文,“仿写”出的文章依然只是投稿、发表之前的一个试验品。更何况,我们所要强调的“仿写”更侧重于过程。由此说,“仿写”这一行为,更像是催化剂,是实现论文写作由量变到质变的必要手段。(摘自《论文“仿写”的误读、理解与操作》,作者:亓钊,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