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想象某个词所代表的现实景象,可以帮助确定论文的选题。比如“这所大学的教育质量并没有出现滑坡。我在访谈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和老师都说他们根本看不出有什么教育质量滑坡的现象”,这个论题中,大家都知道“教育质量”这个短语的意思非常重要,然而上下文语境中无法推断这个词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试着想一下“教育质量”可能的含义:(1)学生的平均成绩;(2)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4)考试过关通常要付出的劳动量等等。每个定义都暗示了一种衡量教育质量的不同方法,也都有可能影响你同意这个观点的程度。而集中讨论歧义现象,也为我们策划论文选题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摘自《学会提问》,作者: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在论文观点的论证过程中,以逻辑清晰、条理有序的形式组织观点论证的各类内容(如各种论据等),是保障观点论证充分且丰满的基础。而能够达到这一形式,可以有四种基本思路,即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从全局到细节、从过去到现在。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的逻辑较为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和思维习惯,会使得读者循序渐进地理解论证内容,也能够使读者感受到论证过程脉络清晰、层次鲜明。而从全局到细节、从过去到现在的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凸显观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论证深度。(摘自《让观点论证逻辑清晰的四种思路:以三篇C刊范文为例》,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1月21日)
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在读硕博的导师或学位论文的评审专家,当看到一名学生的“研究缘起”洋洋洒洒地写了数千字,却只用了一个段落时,你是不是感觉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人抓狂?而为了对学生的论文负责,你不得不强压内心的不快,逐字逐句地去审读,以判断作者在“研究缘起”环节实际表达了几个方面的意思,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研究。但这样额外的阅读投入,无疑增加了导师或评审专家的工作量。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假如我们能将心比心,提前预判导师或评审专家的工作场景,在“研究缘起”环节把自己要表达的几层意思,分条分段进行论述,并分别提供相应地小标题,那么,导师或评审专家看到这样形式比较规范的“研究缘起”,很快就能知晓作者的写作意图,不用再费心地思考作者到底在表达什么,而可以直接在作者已有内容基础上,提出其他更有针对性的修改建议。(摘自《学位论文“研究缘起”写作指南(本硕博通用)》,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1月29日)
很多时候,我们会想到要访谈与自己有朋友关系的人,因为更容易接触。这虽然是获取访谈对象比较便捷的一种渠道,但是不建议大家这样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真正意义上的访谈关系不可能自动形成,从而致使访谈被友谊关系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左右着。一种最隐性的影响方式是,访谈者和作为朋友的受访者,通常都假定式地认为他们能够互相理解,导致在访谈过程中会忽视对事件和经历的澄清以及对意义的挖掘探究。实际上,访谈者和受访者之间,需要相互保持不致于使双方简单地认为某些事情是理所当然的足够距离。(摘自《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作者:埃文·塞德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因为与导师见面次数有限,所以我们要最大限度利用好会面时间。如果导师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可能我们并不一定要百分百严格遵守,但是仔细斟酌也会受益匪浅。要就一些实质性问题咨询导师,比如我们的研究项目是否能有效管理,是否设定在我们目前研究阶段的一个合理的水平上,等等。而在此之前,首先要做好会面的准备工作,主动联系导师。比如先准备要咨询的具体问题,并注意问题的优先次序,以免时间紧张。检查上一次会面的笔记,确保上次达成共识的问题,我们已经做好,并在此次会面时进行任务提交。还要考虑清楚导师是否希望在会面之前提前阅读我们的相关资料。如果是的话,提前多长时间给他们提供,他们特别想看什么,什么时候看,等等。(摘自《学位论文和研究报告写作技巧渐进式指南》,作者:斯特拉·科特雷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