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的研究问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复杂性,即研究问题需要不止一门学科的见解;其二是焦点性,它需要是两门或多门学科的焦点 即研究问题需要有至少两门学科的作者做过相关研究,写过相关论文。跨学科研究需要界定研究问题范围,此时要避免两种极端:一种是把问题设想得太宽泛,以至于难以把控,另一种则是把问题设想得太狭隘,以至于不是跨学科问题或问题无法研究。对于研究者来说,提出适宜的跨学科问题有以下两个标准:一方面,它必须是开放式的,并且非常复杂,单用一门学科无法处理。另一方面,它必须在跨学科意义上值得研究,意思是来自至少两门学科的作者已就该主题或至少该主题某些方面撰文。(摘自《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作者:艾伦·雷普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
有效的访谈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作为访谈的主导者,访谈者需要在访谈时把控好访谈的方向和节奏,保证访谈的顺利开展。很多时候,访谈者和受访者会有相似的经历,此时访谈者会将这类经历以坦率、私人的方式与受访者进行分享,鼓励受访者去继续重构自己的经历。然而,访谈中过多运用这种方式会扭曲访谈,而且会将受访者自己的经历分散、转移到访谈者身上去。当访谈者过多分享自己的故事时,受访者可能会很不耐烦甚至停止讲述。因此,作为访谈者,一定不要过多分享自己的经历。(摘自《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作者:埃文·塞德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在选定田野地点和获准进入之后,研究者必须学习内部规则、与成员发展友好的关系,选择一个田野角色来扮演、并且维持社会关系。实地研究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我要如何呈现自己?对我而言,做个“测量工具”意味着什么?我如何运用“陌生的态度”?因此,实地研究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或明或暗地把自己呈现在他人面前;要注重自己的感觉,把自己的感觉作为测量的工具;在调查熟悉的事物时,要保持陌生的态度。(摘自《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作者:劳伦斯·纽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XX时期XXX(学者)在XXXX(文章名称)一文中指出......(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学者观点)。XX时期XXX(学者)在XXX(文章文成)中亦云......(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学者观点)。关于这一问题,目前有XX(学者)指出......(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学者观点)。” 这一句式出自李金松学者的《诗人之诗、才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划分及其诗学意义》这篇文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首先“雍、乾隆、时程晋芳在《望溪集后》一文中即指出......”。之后,“嘉、道时陈文述在《顾竹峤诗叙》中亦云......”。最后,提到了“关于这一问题,目前仅有贺国强、魏中林《论“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一文》......”。也即从“雍、乾”时期,到“嘉、道”时期,再到“目前”的时间顺序进行文献梳理。接着作者又进一步分析现阶段的文献,并进行述评,从而推导出本文的研究问题。 这类句式适用于存在时间比较久的,也即研究古代遗留问题。相对来说,操作难度也比较低。(摘自《文献综述的六个模板句式(上)》,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2月03日)
当我们越来越确定自己要写的主题时,在阅读资料时,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要专业且与我们的题目相关,要对资料进行反思,做出批判性分析,考虑如何能为我所用。阅读一些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材料、研讨会论文或专题论文。留意围绕这个研究主题上最前沿的研究是什么,在这个领域,我们的导师应该能够提供很好的线索。对于学生而言,初读这些资料,可能在理解上会比较困难,不妨先从一些基础知识入手,利用期刊或网络上可以获得的研究评论,比如对一些开创性的研究会有很多文章对其进行全方面分析,可以拿来借鉴参考。(摘自《学位论文和研究报告写作技巧渐进式指南》,作者:斯特拉·科特雷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