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资料分析是个复杂的知识领域。如果我们阅读一篇基于定量资料的论文,可能会发现其中充满了数字的图形和表格。研究者提供图形和表格是想给读者一个压缩的资料图像。图形与表格使我们能查看研究者收集到的数据,并使我们能自行了解证据的含义。当我们自己收集定量资料时,也一定会用类似的技术来帮助自己查看资料所蕴含的意义。我们需要组织和处理这些定量资料,使它们展示社会世界中有趣的事物。因此,在进行定量资料分析的时候,我们可以首先进行资料编码,之后录入数据,最后进行数据清理,从而获得有用的数据,并对其展开深入、细致地分析。(摘自《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作者:劳伦斯·纽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实验研究的真正长处在于它建立了因果证据所需要的控制与逻辑严谨性。通常实验法比其他技术容易重复、花费较少的金钱与时间。实验研究当然也有一些限制。某些问题是无法用实验法来解决的,这是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是不可能进行控制与实验操作的。另一个限制是实验通常一次只检验一个或数个假设,这会肢解知识,由此使得综合许多研究报告的结果成为必要。外部效度是另一个潜在问题,因为许多实验依赖少数几个非随机的大学生样本。外部效度是将实验发现类推到实验本身以外的事件或情境的能力。因此作者需要了解如何检验外部效度的类型,以及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摘自《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作者:劳伦斯·纽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然而,……(本文的研究问题)目前学术界还未达成统一认识。一些学者认为......(与本文相反的观点)。尽管......(本文的研究问题)受到了学者们关注,但通过文献回顾现有文献可以发现,......(本文的研究问题)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回答。” 这一句式,来自于王振源等学者的《非工作时间在家办公对工作家庭冲突及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这篇文章,作者首先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之后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批评,也即“然而,非工作时间在家办公究竟会促进还是破坏员工的工作家庭平衡?目前学术界还未达成统一认识”。然后,便列举了与本文研究相反的观点,并提出“尽管非工作时间在家办公对员工工作家庭平衡的影响受到了学者们关注,但通过回顾现有文献可以发现,非工作时间在家办公对员工工作家庭平衡究竟有何影响?其影响过程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回答”。随后,作者便继续说明了研究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最后才推导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 这类句式适用于已有文献对某一问题还未形成统一认识的文章,相对来说,操作难度比较低。(摘自《文献综述的四个模板句式(下)》,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2月04日)
在写作“结论”部分时,有几个关键的写作重点值得注意。首先,作者应该强调自己的研究结果的原理、与以往研究的联系和差异,指出自己的发现对学术界和实践的意义。其次,对不足和局限性要诚实面对,探讨可能的原因和改进方法。第三,作者需要展示对研究结果的深入思考,结合理论和实证数据,对比研究结果异同及其原因。最后,作者应该界定研究结论及其范围,给出科学依据,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潜在的发展空间。(摘自《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教程》,作者:Barbara Gastel、Robert A.Day,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1月第2版)
这里的“超常”,可直接理解为“超越常人”。这一现象不具有负面意义,而是指那些客观存在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值得提倡的“超前”现象。正因为其“超前”,奔走在时代前列,所以它与同时代更为常见的寻常现象相区别。同时,“超常现象”不是“不正常现象”,所以不将其归为“消极型/破坏型现象”,而单独作为一种问题情境。 比如,为了救亡图存,近代很多中国人选择出国留学。在留学生群体中,有一些人先后或同时留学两个及两个以上不同国家。这就是一种超常现象。首先,为了救亡图存而出国留学,涉及民族大义,是一种积极现象,值得提倡。其次,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民生凋敝,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条件出国而且能去多个国家留学的中国人,更为难得,他们都是时代的弄潮儿。研究这一群体,有助于深化理解“近代留学”这一历史现象。(摘自《C刊论文“现象”研究的七种问题情境)》,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