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是将一些题目结合成一个分数,分别测量一个构想的各种不同成分或次部分,然后将它们合并成一个测量工具。某些指数以及单一指标测量值是以比率来表示的。比率涉及把项目的值加以标准化,以便进行比较。指数中的项目在可以合并之前,经常需要先加以标准化。 标准化涉及的程序,是先选择一个基数,然后再将原始测量分数除以这个基数。标准化使不同单元可以在共同基础上做比较。标准化过程——也称为常态化——排除相关并是不同特性的影响力,而使重要变量上的差异能够显现出来。标准化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决定使用哪个基数。不同的基数会产生不同的比率。不同的概念化过程建议采用不同的标准化基础与不同的标准化方法。当合并数个项目为一个指数时,最好是用共同的基数将这些项目标准化。(摘自《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作者:劳伦斯·纽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清晰了解所在领域的专业术语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正确地使用它,不能仅仅流于表面。对专业术语的滥用和误用会轻易地毁掉一项研究,结果只能是使读者觉得我们的研究思维混乱或有夸夸其谈之嫌,抓不住重点。当一个术语不仅仅有一个解释的时候,我们需要在文章中简洁明了地阐述它。这种情况通常是一个词或术语本身有一个日常的含义,在这个学科领域中又有一个更加精确的定义。要注意代词和所有格的精确使用,尤其要从语序上检查它们的表达是否清晰,使用这些词时它们是否准确地指代了是什么或是谁。如果句子中包含了一些从句和代词,很可能“它”和“它们”指代不明。要让动词的主语尽量靠近动词,避免用指代其他内容的从句来隔离动词的主语。如果我们这样做,读者可能会认为动词是用于修饰动词之前的名词。(摘自《学位论文和研究报告写作技巧渐进式指南》,作者:斯特拉·科特雷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文献综述是呈现相关主题研究现状并推导论文研究问题的重要部分。但很多作者在此部分的撰写常常不尽人意,如文献梳理缺少条理性和逻辑性,无法顺利推导研究问题等等。而究竟如何合理规范地呈现文献综述部分?这里有五种基本要求。第一,言之有物。需围绕确切主题,展开实质梳理。第二,言之有理。对文献的评述需有理据。第三,言之有序。文献梳理的逻辑脉络需条理分明。第四,言之有度。文献梳理的内容需有所限定。第五,言之有情。梳理过程最好有“感情”投入。作者们需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并予以内化。(摘自《文献综述的“物”“理”“序”“度”“情”》,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2月20日)
访谈是民族志研究最重要的资料搜集方式,它可以对民族志研究者观察和体验到的东西进行解释,并将其放进一个更大的框架之中,一般的访谈形式包括如下三种形式。一是结构和半结构访谈,此类访谈通常服务于“做比较”与“找典型”的目的,比较回答者的反应,并把反应放到一般团体信仰和主题的背景之中。它的访谈研究目标非常清晰,类似于口头形式的问卷调查。二是非正式访谈,它对于发掘人们在想什么和比较两个人的想法是很有用的,这样的比较有助于帮助确定一个团体中的共同价值观——价值观会影响行为。三是回忆式访谈,它可以是结构、半结构或是非正式的。这类访谈并不能得到最正确的资料,因为人们总是会遗忘或是过滤过去发生的事件,但在一些研究中,回忆式访谈是搜集过去资料的唯一方法。(摘自《民族志:步步深入》,作者:大卫·费特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在案例研究论文中,实证部分应重点结合研究问题来分析案例资料,而不是“有什么资料,就分析什么资料”。一方面,在收集资料之前,我们需要对论文的研究问题有一个整体把握,也即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收集什么资料?汇总之后再进行资料的收集。另一方面,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鉴于研究问题需要,我们可能会收集某些“正面案例”,用于佐证观点,也可能需要收集某些“负面案例”,用于问题分析。所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例,需要正确“摆放”其所处的位置。比如,如果是“正面案例”,那么就不能在论文实证分析的开头就引入进行分析,而是应在问题提出和分析之后,用正面案例作为观点的依据来支撑观点的表达;如果是“负面案例”,那么就应重点针对这一案例,比如从不同维度或者利用不同方法进行检验分析,并针对这一案例推导出普适性观点。(摘自《案例研究的常见误区与范文示例》,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0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