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性研究中,目标陈述是非常重要的。它先把读者导向研究的中心目的,再由此推及到其他部分。关于定性“研究目标”的写作,提供以下五个技巧:(1)使用提示性词语吸引读者注意。使用诸如“目标”、“意图”、“对象”这样的词来提示读者对研究核心的注意。用独立的句子或段落来凸显目标陈述,并使用如“这项研究的目的(或意图、对象)(将)是……”这样的研究性语言。(2)目标应先集中关注一个观点。比如集中关注单独的现象、概念、或现点。也就是说,把研究范围缩小到去探究或理解一个观点,而不是多个。(3)善于使用行为动词。可以使用行为动词来揭示研究将产生什么样的认识。比如,“描述”“理解”“形成”“验证……的意义”“发现”等。(摘自《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作者:约翰·W·克雷斯威尔,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留意社会情境意味着,定性研究者要关注研究聚焦之前或相伴发生的事件,也意指在不同的文化中或历史时代下,相同的事件或行为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举例来说,与忽视情境脉络、跨时空或文化来计算选票相反,定性研究者会问:在某个情境背景下,投票的意义是什么?研究者会视其发生当时的社会情景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处理相同的行为(例如,投票给总统候选人)。定性研究者将一些局部的社会生活置入一个较大的整体之中。否则,这个部分所具有的意义就可能会流失。例如,在不知道棒球赛是什么的时候,很难能够了解什么是棒球手套。这个比赛的整体概念——局数、击、曲球、安打——为每个部分提供了意义,而缺少了整体的概念,每个部分便不具有多大的意义。(摘自《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作者:劳伦斯·纽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在质性研究的“个案选择”上,研究者为选择最有可能发现他们所寻找的模式的研究总体,可遵循如下四个标准。一是选择极端或两极的个案。它是指总体中最符合或最具备研究者希望研究的特点的那些成员或单元。极端个案的选择通常只涉及位于连续统一端的个体,而两极个案的选择则要求从连续统的两端选择个体。二是选择典型的个案。研究者首先必须界定某个总体的普通或平均特点是什么,然后找出具有普通特点的那些个体。三是选择基于高密度场所的集中个案。基于地理学方法的集中个案选择假设,具有相似行为方式的人们倾向于在一起生活、工作和休闲。因此,研究者可以在这些活动发生的地方轻松地找到他们。四是选择特殊个案,它是最不常见的个案或事件,即偏离主流或难以复现的个案或事件。(摘自《民族志方法要义:观察、访谈与调查问卷》,作者:斯蒂芬L.申苏尔,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
编写问卷调查问题时,应尽量让受访者感觉所有的答案都是合理的,不要让他们知晓你所期待的或想要的答案。具有引导性的问题(或具有既定观点的问题)指的是,那些通过措辞引导受访者选择某个答案,而非其他答案的问题。引导性问题种类较多,例如,“你不抽烟的,对吧”,这种问题会引导受访者回答“不抽烟”。可以将具有引导性的问题陈述为一个可以引出肯定或否定答案的问题。例如,“市长应该花费更多的税款来保持街道的良好状态吗”,这样的问题会引导受访者给出“不赞成”的答案。而“市长应该解决我们城市坑坑洼洼、危险的街道问题吗”,这样的问题则会引导受访者给出赞成的答案。(摘自《社会研究入门》,作者:劳伦斯·纽曼,九州出版社,2021年3月第1版)
论文选题在确立之时,需要有逆向思维,即从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升级到创新思维模式,摆脱思维定势,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与审视,从而实现选题创新。论文选题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逆向思维的思考。第一,反常识。超越常规认知,站在常识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第二,反依赖。对现有观点大胆质疑,体现独立思考。第三,反定式。进行创新思考以突破惯性。第四,反惰性。以“求知”心态来探索求证。第五,反从众。对观点争议进行批判性思考。学者们需具备逆向思维意识,在平时的选题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多多练习,从而获得更多更具备创新性的选题。(摘自《论文选题的五种逆向思维》,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