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有助于改变“只教学不育人”
课程思政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只是说法不一样,做法也不尽相同。比如,欧美一些国家会把这部分内容放到通识课程里,或者放到专业的入门基础课程里。如果对不同国家的教材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可能出于不同立场(意识形态),不同国家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书写是不一样的。我们国家叫思想政治教育,在别的国家可能就叫政治素养、宗教教育等等,相对划分较细。我们比较笼统一些,不管是法律的,道德的,还是政治信仰的,都融入到一个大的学科,就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从积极的角度理解,当前的思政教育有一个很好的效果,就是扭转“只教知识不育人”的窘迫局面。但就目前的教育实际开展来看,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只教学不育人”导致教育的道德属性逐渐丧失。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一旦道德属性丧失,很可能在方向性上出现问题。而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推进可以改善这个问题,因为它恰恰强调了知识教育本身原有的道德层面的东西。以更积极的角度去重新认识课程思想,更有利于我们的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如果任由自己的感性认识,对其加以排斥,同时迫于现实又不得不去做。从个人操作的角度讲,那是很痛苦的。与其如此纠结,为何不对它进行一个更深入、更客观、更积极的认识,从而消除内心的排斥呢? (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思政教育到底怎样融入专业课:论文选题角度的五种可能》,专家:乌角先生)